山洪时0伤亡 受到通报表扬的“1262”机制是什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6 10:40:00    

2025年5月底,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连续遭遇大范围强降水,辖区内23条河流同时超警,多处发生泥石流、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截至6月13日,怒江州“5·31”自然灾害造成全州约20069名群众受灾,3890人紧急避险转移,220多间房屋损毁,殃及1500多公顷农田和林地,河堤、道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也遭到严重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1亿元。

在这场大灾之中,有一个特殊的数字——零。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公布的灾情报告显示,全州人员零伤亡。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火灾综合防治司将这次应急响应实践作为典型案例通报表扬。

6月13日,《新闻调查》栏目前往这次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独龙江乡——以其为样本,探寻几个关键问题的答案:受通报表扬的“1262”机制究竟是什么?它与实现全员安全避险有何关联?这场生命保卫战中,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又有哪些薄弱环节有待完善?

洪水已退去10天,但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城通往独龙江乡唯一一条公路一直在抢修中。灾情统计显示,“5·31”自然灾害导致这条公路出现泥石流、塌方74处、路基垮塌1处。

独龙江乡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北部,属于青藏高原向东南延伸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峰高坡陡、水系发达。独龙江全乡有6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298人,栖居地集中在南北走向的河谷地带,主要经济来源是林下种植草果和生态旅游,2024年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委常委、独龙江乡党委书记 杨冬春:这片山脉从地质上形成时间很短,山体石头多,土层薄,雨很大的时候就会连树带泥,带石头滑下来。所以本地群众也有个说法,就说在独龙江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指的就是这种高位滑坡、塌方、泥石流,

杨冬春,独龙江乡党委书记,他说频繁的降雨以及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是独龙江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据统计,独龙江乡全年有雨日达300天,年均降雨量在2800至3800毫米左右,有中国西南雨极之称。而导致“5·31”自然灾害的暴雨,堪称极端中的极端。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气象局气象台台长 李希燕:这次过程主要就是西南季风爆发,再加上我们受到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强迫抬升作用,导致了我们全州强降水过程。独龙江乡降水是全州最大的,在5月31日这一天,它的单站降水已经达到了160多毫米,整个过程累计情况来看,独龙江乡是已经持续了5天暴雨。

李希燕,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气象台台长,她说按照中国气象局的标准,12小时降水达140毫米即特大暴雨。5月31日独龙江乡的降水量远远突破这一阈值。同期独龙江上游西藏察隅地区也遭遇强降水。受北高南低地势影响,大量降水汇入独龙江。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水利局副局长张皓说5月30日9时独龙江白来水位站的数据显示,水位大幅上涨1.15米、尚未达到警戒水位,但31日9时水位上涨幅度达到2.55米,接近保证水位。几个小时后白来水位站被洪水冲毁,无法再提供数据。

从地质构造上看,独龙江流域陡峭的地形犹如天然导流槽,将分散降水快速汇入大小河道。湍急的水流具有极强的侵蚀能力,易诱发滑坡、塌方和泥石流等灾害。由于山洪和泥石流的形成机理非常复杂,现有科技水平尚难以实现精准预测。当人类感知到征兆时,往往已错过避险时机。在这样的情况下,应急响应、防灾避险是一场硬仗。

陈笑是独龙江乡副乡长,他和两位孔当村的村民也是孔当村的应急救援队员,一起去查看在“5·31”自然灾害中新出现的滑坡。气象预报显示,过两天可能大雨又要来了。

独龙江乡属于地质灾害极高发区,据统计,在“5·31”自然灾害发生前全乡共有45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在六个行政村周边。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质环境监测站副站长 彭云峰:通过八年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十年规划,近几年来独龙江乡、怒江州的地质灾害发生数量,还有伤亡人数得到了有效控制。

彭云峰、州地质环境监测站副站长,他说从2013年开始中央财政连续8年、每年拨款10亿元,专项支持云南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涵盖监测预警、搬迁避让与治理工程等等。此外从2016年开始的“十三五”和“十四五”规划十年间,也对当地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和非工程性措施进行了全面的提升。

这是孔当行政村的村委会,5年前这里曾有一座办公楼。2020年5月25日,强降水引发的泥石流冲毁了它。灾后,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对村委会背后的山体进行了治理。

陈笑和两位村应急救援队员查看的这个位置,就在经过治理的地质灾害点往北不远的地方,是“5·31”自然灾害新造成的滑坡。

孔志平是孔当村第一村民小组的副组长,他的家就在这片滑坡向下几百米远的山脚,那里居住着孔当村第一和第二村民小组的村民。孔志平说5月30日上午,他发现这片原来长满了草果的山体,出现了滑坡。

金荣是孔当村党总支书记,他看到孔志平的报告后,便组织人去查看。他们走到滑坡下方的小溪沟时,也发现了异常。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独龙江乡孔当村党总支书记、主任 金荣:我们是组织地质监测员,还有小组长一起去看的,那天是从沟里面下来的小型泥石流,我们就及时上报给独龙江乡党委政府。他们收到我们上报的信息后,及时跟我们对接,然后过来跟我们一起挨家挨户地把那附近的群众转移到安全的安置点那里。

金荣说5月30日晚上8点左右,他们帮助孔当村第一和第二村民小组可能涉险的17户村民共69人转移到了独龙江博物馆这个安置点。

当晚雨越下越大。距离孔当第一村民小组不到2公里的孔美村民小组,也出现了险情。

这条南北走向的沿江公路是独龙江乡内部唯一的公路,连接着各个村庄。孔美村民小组就在公路中段的内侧。

木忠华是孔美村民小组的组长,他说5月30日晚上,这个村民小组的应急救援队也在雨中不断巡查。

木忠华说由于独龙江水位迅速上涨,乡里要求提前把老人和孩子转移到地势较高的村小组活动室。31日凌晨2点左右,木忠华他们发现小组南边的路段已被江水淹没、无法通行,北边也岌岌可危。

随着江水不断上涨,孔美村民小组即将变成一座孤岛。

余艳梅是独龙江乡党委副书记,她说5月30日当晚她和乡镇干部们在通宵值班。接到孔美小组的报告后,他们告诉村民夜间不要贸然行动,做好准备,天一亮就迅速转移。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独龙江乡党委副书记 余艳梅:其实晚上的时候水已经上涨得比较厉害了,但是因为晚上的时候,我们对周边的情况也不太清楚,所以不能贸然地去转移群众。

5月31日上午,孔美小组的村民们被安置在独龙江博物馆,并吃上了热腾腾的早饭。

事实上,在5月30日晚上,独龙江乡的其他村寨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险情。这是距离孔美村民小组约15公里的巴坡行政村,常住人口近千人。在独龙江流域,民居大都沿河谷地带分布,为了保障安全,靠近聚居点的江堤陆续进行了治理。

州水利局副局长张皓说目前全州累计建设堤防达202.65公里,其中独龙江流域超过10公里。

木京龙是巴坡村党总支书记。木京龙说5月30日晚,江水漫过堤坝直逼这三户村民的住宅,正在村里巡查的他接到报告后,迅速赶来。木京龙决定马上转移这里的村民。

据统计在“5·31”自然灾害发生后,巴坡村共转移32户113人。

孔当村转移疏散群众233人,独龙江乡全乡的六个行政村累计转移安置群众215户815人。虽然洪水对河堤、道路、供水、供电、农田、林地等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的毁坏,但没有发生一起人员伤亡。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委常委、独龙江乡党委书记 杨冬春:这一次我们取得人员零伤亡的结果,我认为是一种机制的胜利。这是一个很科学的机制,12小时的预报、6小时的预报和2小时的预报,让基层的同志能够精确认识到哪些地方我该采取什么行动。

杨冬春所说的机制全称叫“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是云南省近年来重点构建的防汛预警“叫应”体系。该机制自2022年实施以来,做好提前12小时、6小时、2小时发布精细到县、乡镇的强降水预警,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为先导、递进式气象灾害预警服务的应急联动机制。在连续三年的防汛实践中成效显著,有效减少甚至避免了人员伤亡,成为经过实践检验的宝贵经验。

6月14日晚上8时30分,独龙江乡政府召开会议。据州气象台发布的预报,近期可能又有强降水。

根据云南省应急管理厅的公开信息显示,“1262”机制始于2022年。当时为了破解防灾减灾救灾中监测困难、预警传达受限、应急机制运行不畅等问题,云南省委主要领导提出,要学习借鉴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在台风、强降雨天气来临前,渔船提前入港避险、人员提前撤离危险地区的成熟有效做法;建立健全云南全省气象部门预报预警服务联动机制。这一机制的第一道防线,就是气象灾害监测预警。

根据“1262”机制的设计,精细化的气象预报是启动机制的起点,也是后续各种应急响应措施的发令枪。由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形复杂,不同区域气象差异大,迫切需要气象预报的精细化。近年来,云南省在加密观测网站、增加气象雷达等硬件设施的同时,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气象中心、广东省气象局、云南大学等合力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复杂地形强降水预报准确率。把预报产品在空间、时间、更新频次上变得更加精细。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气象局气象台台长 李希燕:我们是在今年5月23日的时候就发布了重要气象信息专报,从发布重要信息专报开始,就是已经启动了“1262”机制,在整个过程当中是持续到了6月2日,制作发布服务材料130多期,全州叫应情况达到了80余次。

州气象台在2025年5月29日8时、20时以及5月30日8时,三次发布的预报预警,明确12小时内强降水落区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5月30日州气象台又三次发布6小时预警,明确强降水落区就在独龙江乡。

气象部门递进式的预报预警,逐步缩小灾害发生的时间和区域:例如5月29日8时的预警预报为12小时内、强降水落区在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到了5月30日8时预报预警缩短为6小时内、强降水落区也缩小至独龙江乡。通过广泛分发这种递进式的气象预报预警,让人们由浅及深、逐步式提高警惕和重视程度。此外,其他非强降水落区的县市乡镇无需过度防范,避免了资源浪费和各部门、各层级力量疲劳空转,更有利于救援力量集中、高效投放。

赵勇翔,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应急管理局办公室主任,他说近年来,云南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1262”机制,2023年又出台3个工作方案,对如何“叫应”和“叫醒”各部门、各层级,有了更具体明确的安排。

根据“1262”机制工作方案的规定,气象部门在发布精细化预报信息的同时,应立即展开同级“叫应”,分别“叫应”同级应急、水利、自然资源等防指主要成员部门防汛责任人和值班室,以及基层政府需“叫应”到一线的相关责任人,并确保“叫醒”。

5月29日,在接到州气象部门的12小时强降水预报预警叫应后,州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也按照“1262”机制的规定,逐级“叫应”和“叫醒”村里的地质灾害监测员。

“1262”机制所采取的横向和纵向同步叫应的方式,打破了部门和层级的限制,确保把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和应急响应指令及时传达到一线。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委常委、独龙江乡党委书记 杨冬春:5月29日在乡里开了一个会。这会是村干部都参加,我们很少把所有村干部都约到乡里开会,而那天所有村干部、所有的村书记都来了。我们对防汛工作做了很细密的安排。

杨冬春说根据“1262”机制的规定,对应12小时强降水预报预警的落区县市应采取防范措施,例如组织包乡包村干部进驻、通知危险区域群众、加强值守和排查等等。

除加强值守外,乡干部还对每个村应急物资储备进行检查,例如:对讲机和卫星电话的电量是否充满、可不可以正常使用、雨衣、雨靴、手电筒等是否备足。

同时,还要对乡应急储备库的物资进行盘点和补充,对转移安置点进行消杀和整理,以备需要时可以立即启用。对于那些在公路附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还要准备好一旦发生滑坡、塌方等情况,随时可以展开抢修,尽力保障公路的畅通。

5月30日8时,州气象台发布了6小时预报预警,明确强降水落区就在独龙江乡。根据“1262”机制的规定,对应的措施由防范升级为具体行动,例如组织包乡包村干部提前转移危险区域的特殊群体;适时关停关闭景区景点和旅游项目、疏散游客;适时关停关闭在建项目工地,转移施工人员等。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要由防范准备状态,开始实际行动。

根据“1262”机制的规定,当收到2小时强降水预报预警时,须立即组织危险区域人员转移、暂停所有生产作业、有序开展抢险救灾等。而独龙江乡的实践表明,通过严格落实12小时和6小时预警节点和防控措施,各级、各部门以及村民的风险认知水平、防范意识和参与积极性均被充分调动起来。2小时预警阶段的应急处置会形成自然有机的衔接。

在“5·31”自然灾害中,独龙江公路路基塌方最严重的地方。经过路基回填和开凿山体等抢修措施,暂时已能通行。5月31日那天,杨冬春在这里经历了一场生死冒险。故事还要从5月29日说起。杨冬春说5月29日,他在乡里布置完汛前准备工作后就前往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处理其他工作,30日准备返回独龙江乡时,公路已经不通了。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委常委、独龙江乡党委书记 杨冬春:太着急了。夜里我一直在打电话。问这个各村的情况,因为雨太大了,到了后半夜通信也中断了。沿河的、沿江的那些通信电杆倒伏把光缆扯断了,然后高一点的地方是有那种滑坡把光缆砸断了。我们有卫星电话,在灾前我们每个村都配了卫星电话。但是在一般的灾害之前还能用,灾害很大的时候可能云层太厚,通信、卫星电话的联系也不是很通畅。特别特别焦灼,简直坐立难安呀。知道来了大灾了,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发生过通信全部中断的。

5月31日上午9点半,也就是孔美小组的村民们被转移安置到独龙江博物馆的同时,州、县的应急、水利、自然资源、卫健等部门组成的抢险救灾工作组向独龙江乡进发。

杨冬春说,通往独龙江的公路多处出现塌方和滑坡,以前的小溪沟也变成了水流湍急的河,把公路切断。原本只需两小时车程,但工作组艰难地走了8个小时,下午5点左右,才抵达距独龙江乡还有几公里远的彩虹桥。

杨冬春说,当时工作组的车辆无法继续通行,他决定,自己从这里爬过去,走回独龙江乡。

当晚杨冬春回到乡镇,立即调集乡里在汛前准备的多台挖掘机,对彩虹桥的缺口进行抢修。他知道只有打通这条路,才能让工作组、救援物资和大型设备等力量进入独龙江乡,恢复通信、电力和交通。当时,独龙江乡内部通往各个乡村的道路也多处被损毁,为了保证各个村庄的物资供应,乡里决定用人力把物资背进各个村寨。

与此同时,在巴坡村的木京龙也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独龙江乡巴坡村党总支书记、主任 木京龙:那已经是不通电、不通网络,我们只能是人工去看。从我们村到乡政府这段,我们刚开始不知道什么情况,我们只能走过去一边摸踩、一边汇报。总共的大大小小的数了一下,总共有9处塌方。

木京龙用自己的双脚勘察出了通往乡里的道路,使得乡政府能够准确地了解灾情,调集力量展开救灾行动。

2025年6月16日,气象部门预报显示,6月18日至20日,州北部或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大暴雨。夏季汛期的新一轮降雨又要开始了。趁着天晴,县里新下发给独龙江乡的储备物资到了,各村的村干部也及时进行了物资补充。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委常委、独龙江乡党委书记 杨冬春:这次的灾害我们已经做了很充足的心理准备和工作准备,但是这次来的灾害还远远超过我们的所有准备。我们之前有各种预案、各种准备。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每个村与村之间交通都会全部断掉,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所有的通信都会中断。所以在我们以后的应急准备上,我们标准要再高一些。以前我们在村里,我们是会储备一些物资的,比如大米和食用油,但是我们储备的可能只是一个村,然后由这个村去供应它上边或下面的村,那以后我们就要分散到每一个村落,每一个村都要储备一点物资。基础设施以后我们再建的话,我们就要用更高的标准建,江岸的这些护坡挡墙,我们以后就要建得更厚实。

在巴坡村的活动室内,村干部正在给村里的孩子们补过六一儿童节。

在独龙江的支流之一、普卡旺河边,余艳梅副书记和交警正在执行封路的规定,气象预报显示,晚上可能会有强降水,虽然降水量远不及“5·31”洪灾的程度,为了安全起见,乡党委政府决定在夜间暂时封闭这条公路。对于独龙江乡来说,这个夏季汛期的考验还远远没有结束。

来源:央视新闻

责编:毕群

编审:韩蕾

终审:周健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