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龙头 强引领 做示范 勇争先|以闯海精神铸造“蓝色粮仓”
5月22日,首届烟台三文鱼起鱼节活动在长岛举行。从换上“中国芯”,到住进深水智能网箱,再到坐上全国首艘批复建造的渔业养殖运输船,一条条虹鳟三文鱼“游”上了国人的饭桌。这一系列变化,也成为山东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奋勇前行的缩影。
2023年12月,山东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下文简称“海经区”)正式获批成立,成为全国第一个海上经济开发区。
这是我国首个管辖范围在海洋、主体空间在海洋、主导产业在海洋的海上经济开发区。
既然是“首个”,就意味着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就意味着要为国家创造新经验、蹚出新路子、作出新示范。
从创新机制到建强基础设施,再到重塑产业优势,海经区始终秉承长岛“闯海”精神,勇立潮头、敢闯敢试,突破了一系列瓶颈制约、打通了一系列关键环节、推出了一系列首创举措。
一座座破水而出的海洋牧场综合平台,一个个鱼跃海面的丰收盛景,见证着海经区日新月异的成长,彰显着向海要粮、向海图强的决心。
敢闯敢试当先锋
茫茫大海中,在岛陆面积仅是海域面积的1/50、人口仅有4.1万的岛屿上建设海上经济开发区?
难度之大,可以想见。
但就在这片蓝色沃土上,上演了一系列“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奇迹——
2023年6月,“蓝色粮仓”产业园的构想提出后,不到3个月就走完了申报省级开发区的全部程序;不到6个月就从探索性谋划阶段迈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刷新了“山东速度”、创造了“烟台纪录”。
可以说,从诞生之日起,海经区的血液里,就流淌着敢闯敢试、勇当先锋的基因。
没有先例可循?那就先行先试!
没有经验可鉴?那就创造经验!
自成立以来,海经区一鼓作气谋改革、打破成规闯新路,持续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
长岛海洋经济促进局副局长王俊红表示,为了迅速打开局面,海经区一开始就创新体制机制,搭建了“六个一”的基本框架:
编制一部高水平规划引领发展,编制完成了《“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制定了配套落实方案;
设立一个管委会实体运作,成立了长岛海洋经济促进局,以开发区的名义开展工作,完全剥离社会事务,专注产业引导、招商引资、营商服务等主责主业;
组建一个投资公司实际运营,省市区三级联合成立了注册资本2.51亿元的蓝色粮仓(长岛)海洋投资有限公司,会同开发区统筹做好园区运营和投融资工作;
成立一只产业基金投资引导,由省市区国资和基金共同认缴出资20亿元,组建了蓝色粮仓(长岛)海洋发展基金,开展重点产业招引、本地产业培育和股权投资;
培育一家上市公司作为链主企业,推广本土龙头企业成熟经营方式,支持企业开展并购重组、资产整合,帮助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效益;
建立一套营商服务机制推动发展,借鉴国内营商环境最优标准,建立了投前贴身服务、投中高效服务、投后跟踪扶持的全流程投资服务机制,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格局一开天地宽。在全新的体制机制的激励下,海经区迅速拉开框架、破题起步,激活了海经区高点开局的“一池春水”。
“海上供销链”“百箱千排万笼计划”“海上工厂”……一批具有首创性、引领性、标志性的创新举措相继推出,有力回答了海上园区怎么规划、怎么建设、如何发展等关键问题。放眼全局、向海图强。如今,海经区构建起59平方公里陆域、3291平方公里管辖海域、1500平方公里规划利用国管海域的联动发展格局,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拓了广阔的战略空间。
培育新质生产力
海经区是全省、全市打造海洋经济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新范例的重要安排,其目的就是要加快推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努力实现“蓝色粮仓”建设走在前、开新局。
如何走在前、开新局?
靠竭泽而渔的粗放养殖?靠破坏生态的寅吃卯粮?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海经区打造成为全国全省深远海养殖的示范园区、全国全省链条完整的产业园区、全国全省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态园区、全国全省数字智能引领的样板园区、全国全省协同联动发展的开放园区。
“五大方向”就是海经区的发展方向。
以深远海养殖为核心,海经区围绕“一条鱼”从繁育养殖到端上餐桌全过程,梳理出20余个细分行业领域,精准建链延链补链,在海洋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全产业生态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上游,强化苗种繁育环节“跨域协作”。支持养殖和苗种企业开展跨市跨省合作,建成多个苗种繁育基地,快速推进皱纹盘鲍种质资源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中心等项目,强化本土品种选育改良和高值品种引进繁育,苗种自繁供给能力稳步扩容。
在中游,强化渔业养殖环节“规模带动”。坚持“以中间带两头”,以“生产端”的规模扩张带动前端种苗繁育、后端加工销售等业态联动发展。特别是把三文鱼深远海养殖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和突破点,经过艰辛探索,2024年6月,全国首创的三文鱼内陆到深远海网箱养殖模式取得成功。实施10—12座深远海网箱建设计划,首座三文鱼度夏网箱已经启动建造,同步压茬推进二期、三期网箱建设,为攻克我国三文鱼深远海全季节养殖难题提供可行方案,力争2026年底前完成长岛海洋牧场“百箱计划”。
在下游,强化加工销售环节“提质增值”。在岛外投资建设海洋科技产业园、打造海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合作开展海产品深加工,与相关销售企业合作打造面向全国终端市场的“线上+线下”特色海产品交易中心,提高长岛海产品本土消纳能力。精心举办和承办全国三文鱼产销大会、“蓝色粮仓”海上丰收节等活动,不断提升市场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强化关联产业培育环节“协同发展”。依托岛内岛外配套基地,因地制宜布局冷链物流、养殖装备制造、涉渔服务等产业,加快全域旅游提质升级,推动海上风电、分布式海上光伏等集成应用示范。
“一条鱼”正在变成“一条龙”。今年1月,长岛现代海洋渔业产业集聚区入选山东省第一批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
在海洋新基建中承接未来
在陆上项目建设中,“标准地”的做法并不新鲜。可是,你听说过“标准海”吗?
海经区在核心区25.5万亩海域开展“标准海”建设试点,借鉴陆上园区“标准地”模式,对相关海域先行开展本底调查、设定控制指标,实现项目动工必需的陆地配套设施、生产配套码头、用海手续、海域环境改造等基本条件,明确海域出让的前置条件,变“生海”为“熟海”,让企业“拿海即开工”。
“以前企业拿下海域后,要自行办理各种证照。现在证照已经提前办好,企业可以把跑腿时间用在项目上、用到发展上。”长岛海洋经济促进局副局长王俊红介绍。
海上经济开发区不是陆上经济开发区的简单“翻版”,有着海洋空间开发的独特逻辑。
海经区以海洋新基建为牵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海洋经济发展平台,创新推行“标准海”,示范打造“标杆海”,通过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提升目标海域的单位产出,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增强园区综合承载力和开发效能。目前,已完成11万亩核心区海域、5万亩国管海域本底调查。
海上园区基建与海上产业项目基建内容相似、通用性强,园区多投入、多承担,企业就可降成本、增效益。
王俊红说,针对深远海综合平台建造成本高、时间长的问题,海经区将其纳入园区基建范畴,建成后通过租赁、股权合作等方式供企业使用,让企业“拿海即投产”,最大限度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长岛同步布局数字基建,打造智能领先的“智慧海洋”。坚持“透明海洋”理念,将海洋立体观测与“智慧海防”工程有机结合,依托广阔海域空间和大型海洋牧场平台、海上清洁能源设施。加强数字园区建设,建好用好数字化生产管理平台、智慧渔业信息网、智慧监管平台等,优化升级渔业生产软硬件装备,实现养殖生产、园区运维、后勤保障等全链路数智化管理。
发力能源基建,打造绿色低碳的“海上能源岛”。长岛大力推进海上风电、分布式光伏、波浪能、潮流能等集成应用示范,完善海岛陆基电网和海上电力供给系统,构建空中风能、海面光伏与波浪能、水下潮汐能发电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供给体系。
基础建设强,项目推进快。
海经区以“经海复制计划”为引领,以大型网箱为依托,谋划布局了40多个重点实施项目和招商项目,省级重点项目涉及的4座深远海浮式网箱已经下水,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岛外海洋科技产业园、长山海洋牧场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等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清洁能源产业获得市级特殊政策支持。
回望过去,海经区承载着全省、全市的期望孕育而生;展望未来,海经区潜力巨大、前途光明。下一步,海经区将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向着既定目标阔步前行。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
2025-07-10 08:51:00
-
2025-07-09 09:11:00
-
2025-07-06 15:11:00
-
2025-07-06 12:35:00
-
2025-07-01 18:34:00
- “让中国老年人眼睛亮起来”——辽宁省慈善联合总会联合爱尔眼科共同启动2025年辽宁省春季“银发复明工程行动”
- 湖南道县:春耕好时节 早稻育秧忙
- 广安市二级巡视员王小兵 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 “花开时节逛咸阳”——2025咸阳市赏花季系列活动暨“花开礼泉·杏福有约”赏花季正式启动
- 山东威海5岁男童被殴致死案未当庭宣判,生母庭审中致歉
- 每年仅60元!“熊孩子”闯祸最多能赔几十万
- 5:1:2驳回弹劾!韩德洙复职,尹锡悦也能“无恙”吗?韩国迎来关键一周
- 华为上汽合作鸿蒙智行“尚界”品牌被曝计划4月10日发布
- 新航季 南航在吉航线全面升级 持续助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 iPhone17惊艳设计实锤 iPhone15价比老人机创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