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脊梁——践行初心使命的时代先锋王伯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22:54:00    

在厚土滋养的万里沃野,总有奋斗者以破局的勇毅,镌刻改天换地的时代印记;

在为民逐梦的壮阔征途,总有开拓者以前瞻的视野,立在改革浪潮的发展前沿;

在时代呼啸的苍茫征途,总有跋涉者以不屈的脊梁,扛起民族复兴的步履铿锵。

他,就是将热血熔铸担当、以智慧践行使命,在齐鲁大地上书写人民至上鸿篇巨制的时代先锋——王伯祥。

盐碱滩上的拓荒者:

用智慧点燃发展火种

1980年代的寿光,是山东半岛的 "寒极" 与 "旱极"。

北部60万亩盐碱地pH值普遍超过9.5,地表覆盖着厚达2厘米的盐霜,连耐碱的芦苇都难以生长。村民用独轮车推着仅有的粮食外出换钱,车辙在盐碱地上留下的裂痕像大地的伤口。南部虽有蔬菜种植传统,却因缺乏灌溉设施,菜农靠天吃饭——1985年一场暴雨,全县2万亩菜地绝收,菜农在田埂上抱头痛哭的场景,成了王伯祥初到寿光时最震撼的记忆。

"治碱如治病,得先摸清病根。"1986年12月1日,王伯祥带着县农科所技术员李明,在青坨子村搭起军用帐篷。寒风刺骨夜晚,帐篷里的温度计结了冰,他却坚持用冰水泡开盐碱土样本,在显微镜下观察土壤结构。李明打了个寒战:"书记,这土就像块铁板,咋改?"

王伯祥用镊子夹起一粒盐晶:"你看,这不是障碍,是资源。盐城能产盐,咱们为啥不能?" 他翻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全国盐碱地治理案例:宁夏平原的沟畦灌溉、江苏里下河的台田模式、荷兰圩田的排灌系统。

1987年元旦,帐篷里的煤油灯亮了整夜。

"条台田间距8米太宽,盐分排不干净!" 王伯祥用红笔在图纸上画了个叉。

"可间距缩到5米,工程量增加一倍,劳力从哪来?" 副县长周广胜皱着眉头。

王伯祥推开搪瓷缸,里面的玉米糊糊早已结成块:"劳力不够,干部来凑!从明天起,县委班子带头上工地,每人每天挖 3立方土。" 他掏出泛黄的《党员手册》,指着扉页:"上面写着,党员必须吃苦在前。"

凌晨三点,他打着手电筒查看临时排水渠,一脚踩进冰窟里。裤腿湿透的他回到帐篷,把脚伸到火炉旁,对值班的技术员说:"当年红军过草地,比这苦多了。咱们这点难,算啥?"

1987年正月初七,立春前三天。

王伯祥站在盐碱滩的土堆上,军大衣领口结着冰碴。十万干群从全县各乡涌来,铁锨锄头在阳光下闪着光。他举起喇叭,声音穿透寒风:"今天,咱们要干件前无古人的大事——让盐碱地长粮食!共产党员跟我上,先干后歇,不治好盐碱不回家!"

工地实行 "军事化管理",每个公社划定战区,插着红旗的地方就是攻坚点。王伯祥的指挥部设在最前线,帐篷外挂着黑板,实时更新各战区进度。他腰间挂着一个牛皮本,记着每个生产队的劳力情况:"青坨子村张老汉,62岁,会开推土机,安排后勤;李光梅家缺劳力,突击队每天帮她家挖10米沟..."

1988年夏天,连续暴雨冲垮了临时堤坝。王伯祥带着机关干部跳进齐腰深的水里,用身体组成人墙。有人喊:"书记,危险!" 他抹了把脸上的泥水:"怕危险就别当共产党!" 直到凌晨三点堤坝加固完毕,他才发现小腿被钢筋划开一道血口,血水混着泥水浸透了裤腿。

王伯祥的治碱方案,是一场精密的生态工程:水利先行:开挖5条主干排碱渠,总长127公里,相当于从寿光到济南的直线距离。土壤重构:采用 "上覆客土、中铺秸秆、下埋暗管" 三层结构,每亩地投入150公斤有机肥。产业联动:在条台田种植耐碱棉花,沟底开挖虾池,台田边缘栽种紫穗槐固沙。

1990年秋分,寿北迎来历史性丰收:棉花亩产突破80公斤,较改造前增长6倍,对虾养殖面积达5万亩,年产值超2000 万元,原盐产量达15万吨,成为寿光首个"亿元产业"。

老支书李长富捧着棉花笑出泪来:"王书记,当年你说盐碱地能长金子,俺以为你说疯话。现在看,这棉花比金子还金贵!" 王伯祥抓起一把新翻的泥土,黑褐色的土壤里蠕动着蚯蚓:"这才是真正的胜利——咱们把土地养活了。"

蔬菜革命的领跑者:

用胆识开辟致富之路

1988年10月12日,霜降。

王伯祥蹲在县城南环路的泥水里,看着菜农王大叔捡回烂掉的黄瓜。老人布满裂口的手在发抖:"这300斤黄瓜,烂了一半,剩下的也卖不上价。"

"为啥不去城里卖?"

"城里菜市场要管理费,咱赚的钱还不够交摊位费。"

王伯祥沉默了。他跟着王大叔蹲守一天,目睹菜农被雨淋、被车碾、被菜贩子压价的全过程。傍晚,他拍着沾满泥浆的膝盖站起来:"得建个属于老百姓的市场,让菜农当主人!"

建市场的提议,在县委常委会上引发激烈争论。

"农贸市场是资本主义尾巴,上面没文件,咱不能乱搞!" 一个常委拍了桌子。

王伯祥翻开《人民日报》,指着头版《温州小商品市场调查》:"文件是实践写出来的。看看人家,个体户都能搞出大气候,咱们菜农为啥不能?" 他掏出算盘,噼啪拨弄:"全县20万亩菜地,每亩少损失100元,就是2000万。这账,你们算过没有?"

1989年3月18日,九巷村的荒地上,王伯祥用洛阳铲挖出第一抔土。没有启动资金,他想出 "众筹模式":每亩地折算为10股,每股每年分红5元,干部带头入股。他第一个签字,把家里攒的2000元全部投进去,妻子心疼得直抹泪:"那是给儿子娶媳妇的钱啊!" 他却说:"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咱儿子的媳妇才好找。"

施工期间,王伯祥住在工地工棚里,床板下堆着20双磨破的胶鞋。每天天不亮,他就拿着卷尺巡查,连下水道的坡度都要亲自丈量。一次发现圈梁钢筋间距比设计多了2厘米,他当场要求返工:"这是民生工程,不是面子工程,多一厘米都是隐患!" 施工队负责人小声嘀咕:"从没见过这么较真的领导。"

为吸引商户,他制定 "三免政策":第一年免管理费、第二年减半、第三年按标准收。听说河南菜商老李担心运费高,他连夜协调县运输公司,给外地车辆提供半价油票。老李感动得直拍大腿:"就冲王书记这份心,俺以后就扎根寿光了!"

1989年12月,第一场雪降临。王伯祥看着空荡荡的菜市场,心里比雪还冷:"冬天没菜卖,市场就得喝西北风。" 他带着县蔬菜办主任刘春生,连夜坐火车去辽宁瓦房店"偷师" 冬暖式大棚。零下25度的天气里,他们在菜农的大棚里一蹲就是三天,双手冻得发紫,终于摸清了"半地下式结构+ 双层草苫" 的技术要点。

回寿光的火车上,刘春生看着王伯祥肿胀的手指直摇头:"书记,你这是何苦?" 他呵着气搓手:"为了老百姓能在冬天卖菜,这点苦算啥?" 回到县里,他亲自选址建试点棚,每天蹲在棚里记录温度变化。当温度计显示棚内温度达到18度时,他像孩子一样笑起来:"成了!咱们寿光的冬天,也能长夏菜了!"

1990年元旦,菜农张大姐的黄瓜在市场卖出2元/斤的高价。她攥着钞票冲进县委大院:"王书记,俺算了算,这一棚菜能顶过去三亩地的收入!" 此时的蔬菜批发市场,日均交易量已突破10万斤,来自河北、江苏的货车排起了长队。王伯祥站在市场门口,看着菜农们满载而归的笑脸,对身边的秘书说:"当年有人说我是赌徒,现在看看,咱们赌赢了。"

工业崛起的推动者:

用魄力铸就产业根基

1990 年春节,王伯祥在工业座谈会上展示了两张地图:

一张是《寿光工业现状图》,全县像样的工厂只有县化肥厂、棉纺厂,用红点标注,寥若晨星。

一张是《寿光工业规划图》,密密麻麻的蓝点覆盖南部区域,标注着 "纺织工业园"和" 化工园区 "。

"看看这差距!" 他用教鞭指着地图,"人家苏南地区,村村有工厂,咱们呢?连个像样的车间都没有。不是寿光人笨,是咱们没胆子!"

为引进纺织项目,王伯祥在香港客商陈先生下榻的酒店等了三个小时。当陈先生走进会议室时,看到的是这样的场景:

桌上摆着盐碱地改造后的棉花样本,雪白的棉絮里夹着检测报告:纤维长度29毫米,高于国家标准。

幻灯机播放着县职业中专的纺织实操课的幻灯片,学生们在老旧的织机前操作。

王伯祥的笔记本里,记着全县23万劳动力中,有3.2万人从事过纺织相关工作。

"陈总,这是咱们的家底。" 王伯祥递上一杯热茶,"您在寿光建厂,棉花就地取材,工人就地培训,成本比在香港低 40%。" 陈总翻阅着资料,突然问:"王书记,您做这些准备,花了多久?"

"三个月,每天工作16小时。" 王伯祥坦然一笑。

最终,陈先生被这份诚意打动,签下3000万美元的投资协议。签约当天,他握着王伯祥的手说:"跟您这样的县领导合作,我们非常放心。"

县化肥厂改制时,工人们堵在县委门口。王伯祥登上卡车,面对愤怒的人群,他大声说:

" 同志们,我知道你们担心什么!但看看隔壁县的化肥厂,已经破产半年,工人连稀饭都喝不上!咱们厂现在年产化肥5万吨,却亏损1200万,改,不一定成功,不改,必死无疑!什么是股份制?就是工厂变大家的,赚了钱,你们分红;亏了,我王伯祥的工资先扣!我今天把话撂这:改制后,要是工人收入没增加,我辞职谢罪!"

他带着工作组进驻工厂,逐户走访1200名职工,在食堂跟工人一起吃饭,在车间帮工人抬化肥袋。当得知老工人李师傅因孩子学费发愁时,他悄悄让妻子送去300元。三个月后,改制方案全票通过,李师傅成为首批持股工人。新厂投产那天,他摸着自动化生产线感慨:"王书记没骗咱们,铁饭碗真换成金饭碗了。"

在王伯祥的推动下,寿光工业实现 "三级跳":

1987年:工业产值占GDP比重 28%,主要依赖传统手工业;

1990年:引进外资企业5家,本土企业技改率达60%,工业产值突破20亿元;

1991年:工业产值32亿元,形成纺织、化工、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占GDP比重提升至48%。

1991年5月,寿光纺织有限公司投产。王伯祥站在现代化的车间里,看着高速运转的剑杆织机,对厂长说:"工业发展了,别忘了反哺农业。咱们的棉花基地,要让农民多赚点。" 这句话,成为寿光 "以工补农" 政策的开端。

人民至上的践行者:

用初心诠释公仆本色

1988年7月15日,大暑。

王伯祥接到老党员王德顺的信:"伯祥啊,俺们王家庄的井干了,牲口都没水喝......" 当晚十点,他骑上二八自行车,沿着坑洼的乡间小路往王家庄赶。路过一片玉米地时,车轮陷进泥坑,他索性扛起自行车步行,汗水浸透的衬衫贴在背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

凌晨一点,他敲开王德顺的家门。老人看着浑身是泥的县委书记,颤抖着说:"您咋来了?" 王伯祥抹了把脸:"您信里说井干了,我来看看。" 他打着手电筒查看干涸的河床,蹲在地上用树枝画起打井示意图:"这里地势低,打口 30 米深的机井,再修条水渠到田间。明天就动工,我亲自盯着。"

七天后,机井出水那天,王伯祥蹲在井边捧起清水喝了一口:"真甜。" 村民们围上来,有人往他兜里塞鸡蛋,有人要留他吃饭,他笑着摆手:"心意领了,我还得去下一个村看灌溉渠呢。"

1989年教师节,王伯祥到寿光一中调研。走进教室,他踩到一块松动的地板,差点摔倒。抬头一看,屋顶漏下的雨水在讲台上积成小水洼,黑板上的字被泡得模糊不清。他转身问校长:"这样的教室,怎么让孩子安心读书?"

当天下午,县委紧急会议召开。"原定建办公楼的200万,挪来修学校。" 他敲着桌子,"当官的住得差点没啥,孩子的未来耽误不起!" 有人小声嘀咕:"办公楼太破旧,影响对外形象。" 他拍案而起:"啥是形象?让孩子有学上、上好学,才是共产党的形象!"

三个月后,寿光一中新教学楼竣工。王伯祥亲自检查每间教室,在黑板上写下 "好好学习" 四个大字。他摸着雪白的墙壁对老师说:"这墙要刷成淡蓝色,保护眼睛。窗户要装双层玻璃,冬天漏风的问题必须解决。"

1991年8月,王伯祥因职务晋升搬家到潍坊市区。搬家当天凌晨五点,王伯祥悄悄收拾行李。妻子在一旁抹泪:"你当县委书记这几年,连件新衣服都没买,你图个啥?" 他指着两个木箱:"这里面的书,比新衣服值钱。" 厨房角落里,三捆没烧完的柴火格外显眼,那是他从老家带来的棉秆,烧起来火旺。

司机老张看着小货车发愁:"王书记,您这行李,还没我回老家带的东西多。" 路过菜市场时,菜农们认出坐在小货车里的王伯祥,纷纷围上来。张大姐抱着一筐西红柿追上来:"书记,尝尝俺种的新品种,可甜了!" 王伯祥红了眼眶,推辞不过,只好收下一个西红柿:"就拿一个,多了算受贿。"

小货车缓缓驶离县城,车斗里的柴火在晨光里照见了一个共产党干部的初心——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实实在在的担当;没有锦衣玉食,只有两袖清风的坚守。

精神传承的火炬手:

用信念催征复兴之路

王伯祥离开寿光后,他播下的种子茁壮成长:

蔬菜产业:从“提篮小卖” 到 “智慧农业”,寿光建成全国最大的蔬菜种苗研发中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 320 个,年育苗能力达18亿株。2023年,“寿光蔬菜” 品牌价值达1088亿元,成为全球蔬菜产业的 “中国标杆”。

工业经济:形成以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出晨鸣纸业、英科医疗等10家上市公司,2023年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800亿元,是1991年的93倍。

城乡面貌:建成全国首个“零碳蔬菜大棚” 示范区,农村污水治理率达95%,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6:1,成为 “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的典范。

在寿光市档案馆,珍藏着王伯祥当年的工作日志。泛黄的纸页上,“群众利益”“长远规划”“实事求是” 等词被反复圈注,字里行间浸透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档案馆工作人员说:“这些日志,是寿光发展的‘密码本’,更是共产党人初心的‘教科书’。”

在寿北盐碱地改造纪念馆,一幅巨型油画震撼人心:王伯祥站在盐碱滩上,挥动铁锹,身后是十万干群战天斗地的场景。画面前方,陈列着他当年用过的搪瓷缸、磨破的胶鞋、打满补丁的笔记本。每到周末,这里总会迎来一批特殊的参观者——当年参与治碱的老党员,带着孙辈来 “忆苦思甜”。

82岁的治碱队员刘洪德,指着胶鞋上的补丁说:“看这鞋跟,是王书记自己用轮胎皮补的。那时候,他跟咱们一样,吃窝头就咸菜,没半点架子。”

在王伯祥的老家北柴西村,“伯祥亭”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亭子里的石碑上,刻着村民自发撰写的碑文:“公以五年心血,换得千秋福祉。盐碱化良田,荒滩变粮仓。公之德,如山之巍;公之风,如水之清。” 每到清明,村民们会带着新收的蔬菜、粮食,放在亭子里的石桌上,这是他们最朴素的纪念方式。

王伯祥走过的路,是新时代的奋斗之路。

改革先锋的传承:接下来的几任寿光市委书记上任伊始就带领班子重走治碱老路。在王伯祥当年带领群众建成的条台田里,他们对年轻干部说:“当年王书记靠‘铁脚板’走出了改革路,今天我们要靠‘智慧脑’续写新篇章。” 如今,寿光正推进 “盐碱地数字农场” 项目,用卫星遥感、智能灌溉重塑当年的治碱成果。

人民至上的实践:寿光市建立“民生诉求 24 小时响应” 机制,设立民生微实事基金,专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在蔬菜小镇的智慧大棚里,技术员李敏说:“王书记那代人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我们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让科技成果更多惠及百姓。”

乡村振兴的探索:寿光首创“党支部领办合作社 + 智慧农业 + 品牌营销” 模式,每个村至少有一个特色产业。在稻田镇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指着连片的智能大棚说:“当年王书记建市场,让菜农有了‘聚宝盆’;现在我们搞电商,让寿光蔬菜插上‘翅膀’。这,就是对他最好的告慰。”

2018年12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

王伯祥站在“改革先锋” 颁奖台上,胸前的奖章闪着光。主持人宣读颁奖词:“他在盐碱地上拓荒,在市场浪潮中领航,在工业空白处筑梦。他用五年时间,让一座县城看到了未来;他用一生坚守,让‘人民至上’的信仰照亮了复兴之路。”

台下,来自寿光的代表们热泪盈眶。他们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袋寿北盐碱地改良后的土壤,一瓶清澈的地下水,还有一捧金黄的麦穗。这些,是对改革者最好的致敬。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依然灯火通明。来自全国的货车满载着新鲜蔬菜驶往各地,市场门口的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着交易量数据。在市场深处,有一间不起眼的办公室,墙上挂着王伯祥当年手绘的市场规划图。现任市场负责人刘军说:“每天看到这张图,就想起王书记的话:‘市场是老百姓的命根子,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这句话,我们会代代传下去。”

写给大地的答卷

站在新时代的寿光大地,远眺寿北的绿色田野,近看智能大棚的蓬勃生机,耳畔响起王伯祥当年的誓言:“只要心中装着人民,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他用五年时间,在寿光的盐碱地上书写了改天换地的传奇;用一生坚守,在亿万人民心中树起了永不褪色的丰碑。他是拓荒者,更是播种者——播下的是改革的种子,收获的是发展的希望;播下的是为民的初心,收获的是永恒的信仰。

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伯祥书记走了,但他的故事依然在延续。他留下的,不仅是良田、市场和工厂,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一种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一种人民至上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是大地的脊梁,支撑着中国乡村的振兴梦想,引领着亿万人民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在寿光的万亩菜田里,每当朝阳升起,露珠在菜叶上折射出七彩光芒,那是大地对拓荒者的礼赞,是历史对奋斗者的铭记,更是人民对初心者的回馈。王伯祥的名字,早已深深镌刻在这片热土上,成为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文/滕文峰)

编辑:孟祥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