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音乐皆“入药” 书法绘画共“治心”(温暖医院面面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06:53: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观者在中国服饰美学展“衣脉相承,织锦愈心——中华文明中的疗愈密码”上欣赏、拍摄展品。

近年来,“艺术疗愈”在国内悄然兴起,走进医院、深入病房。这种疗愈思路,以同理心为主线、以情感为要素,将艺术融入医院环境设计和身心治疗。它一方面为患者带来了心理疏导,另一方面也让医务工作者享受到了身心放松,是医疗机构链接社会文化资源、推进医学人文建设的创新实践。

日前,北京小汤山医院举办了一场“向劳动者致敬”的主题活动,面向社会发布了职工身心健康关爱项目,同时举办了“衣脉相承,织锦愈心——中华文明中的疗愈密码”中国服饰美学展和“艺术疗愈促进身心健康的探索与实践”研讨会。

以衣为媒

文化活动疗愈人心

T台上,右边一队模特身着秦衣汉服、唐装宋裙,在抚袖挥扇之间展示传统服饰演变;左边一队模特,穿着不同颜色和款式的医务工作服,脖挂听诊器,怀抱病历夹,同样眼神自信,笑容温暖,脚步从容。当两列队伍相对而立时,仿佛古今在此相遇。

不久前,这场特殊的服饰美学展示节目,在北京小汤山医院的汤山书画苑上演。活动将传统文化熏陶和形体美育培训熔于一炉,由临床一线医护人员担任模特。

汤山书画苑落地窗边,在阳光洒进的地方,“衣脉相承,织锦愈心——中华文明中的疗愈密码”中国服饰美学展正在举办。

展览分为3个版块,分别展示传统服饰的形制、纹样和色彩变迁,同时融通史学、艺术学、心理学、医学等,绘制出一幅可触摸的服饰美学画卷。参观者不仅可以用眼观看,还能用手触摸感受材质,甚至亲自操作织布机,在多重感官体验中感受乐趣,在审美体验与文化认同中获得艺术疗愈。

为参观者讲解展览内容的,是北京小汤山医院党委书记张金霞。她身穿棕黄色旗袍配中式外搭,显得优雅大方。当记者称赞其着装时,她的回答却出人意料:“我之所以喜欢橙黄一类明亮的颜色,可能和我脾虚有关。中医认为,黄色属土,归入脾经。”

在“五正色能量墙”前,学中医出身的张金霞说:“色彩对人体具有调控作用,青赤黄白黑5种传统颜色,分别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红色入心经,例如红小豆补血;青色疏肝,春季应该多吃青色食物,肝病患者房间里也宜多用绿色元素……”

她随后进行的一番补充,也令人颇长知识:脾虚的人闻到白术、黄芪等健脾药材,可能会觉得芳香舒心;音乐方面,《春江花月夜》《月儿高》等宫调古筝,悠扬沉静,听起来像土一样宽厚,也有一定保养脾胃的效果,推荐在辰巳时段(7:00-11:00)和用餐前后听。汤山书画苑结合中医时辰理论,每日播放调理经络的音乐,曲目包含中国传统乐曲和《蓝色多瑙河》等西方交响乐。

康复治疗师石鑫告诉记者,除了本次服饰走秀与展览外,医院还会定期组织其他主题的文化活动,包括举办书画展、摄影展、音乐会,组织品茶、颂钵、唱红歌、听相声、正念绘画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有效帮助员工放松身心。

“以前,我们每月都会组织职工生日会,形式比较单一,就是座谈和吃蛋糕。现在,我们将生日会形式改为艺术疗愈,让大家感受文化熏陶。职工很感兴趣,评价很高。”张金霞表示,作为一家以康复医学为优势学科的医院,北京小汤山医院坚持以人为本、文化建院,艺术疗愈进医院、进病房。

哪些人适合开展艺术疗愈?张金霞说:“全人群。”因为没有疾病的人群也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不时出现心悸胸闷、睡眠紊乱、食欲不振等问题。因此普通人也要借助音乐、色彩等艺术元素调节情绪,并通过适量运动、药膳食疗等增强体质。

医学人文

从关爱职工健康做起

在“向劳动者致敬”主题活动中,北京小汤山医院面向社会发布了职工身心健康关爱项目。

“劳动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也是一个组织最宝贵的资源。保障职工身心健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该院副院长、工会负责人王莉说。

项目包含健康管理、中医养生、营养膳食、运动健康、心理减压、温泉水疗、低氧适应、艺术疗愈、服饰美学9大特色版块,旨在从多角度出发,为职工量身定制全面、科学、个性化的身心健康管理方案。

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张世平表示,维护职工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具体落实方面,尤其要准确把握职工心理问题的差异性,做到区别情况、因人施策,注重调理、善于疏导。

“我们面向职工组织了两期‘5G+体重管理’培训班,效果非常好。”张金霞说,培训班倡导“112饮食法”和“332运动法”,参与者需要佩戴运动手环监测消耗量,通过拍摄每日三餐计算摄入量。为期一个月的培训结束后,有的职工减重十几斤,瘦弱的女孩子也变得健壮起来,每个人的精气神都改善了很多。

这类在职工中收效良好的健康促进方案,正逐步向住院患者和周边居民推广。面向成人的正脊美体班、水疗、水中减肥班都是开班即报满;暑期公益夏令营则面向昌平区中小学生,开展脊柱侧弯检测与康复干预,以及低压氧舱减重训练等。专业的健康指导更加普惠、触手可及。

临床应用

艺术治疗抚慰患者

绘画作品真能减轻疼痛或焦虑吗?艺术环境真的有利于患者恢复吗?经验出自实践。

“我还不知道你的名字/也不知道你的样子/我却一直想你……你知道我的痛苦吗/你知道我的无奈吗……”这段歌词,是一名恶劣心境患者在北京回龙观医院康复科艺术行为治疗中心心理治疗师尹誉霏的引导下创作的。相比语言,具有艺术色彩的歌词更能表达其内心汹涌的情感。

患者演唱时,治疗师利用钢琴伴奏技巧,进一步烘托歌词中的冲突情绪。“患者当时就表示,感觉自己积压了十几年的情绪找到了相当大的共鸣,全都宣泄出来了。这是因为对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艺术创作具有稳定和整合的作用,能帮助他们以安全的方式震慑内心的恐惧防御机制,逐渐提高自我觉察和自我接纳能力。”尹誉霏说。

1980年,音乐治疗首次被引入中国。1989年,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尹誉霏说,精神康复中,常见的音乐治疗方法还包括歌曲解析、音乐想象、音乐放松、音乐回忆、歌唱疗法、即兴演奏等。

不仅是音乐,绘画、舞蹈、陶艺、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和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当代中外临床医学实践。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艺术治疗的目的在于帮助患者表达情感、调节情绪、陶冶性情、提高自我价值感并促进行为改变。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同为临床医学的核心特征,其中人文精神集中体现于人性与艺术性。”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兼艺术治疗研究中心主任赵力表示,要通过艺术理解人性、把握人的精神与个性,发挥临床思维中的悟性,培养临床医生的创造力。

其实,艺术康复只是艺术治疗的一部分内容。赵力指出,推进医学人文,还需在物理环境层面完善医学设计。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同理心为主线,以情感为要素,通过空间布局、色彩搭配、艺术作品展示以及灯光、音乐、标识等元素设计,营造更有利于患者恢复的医院环境。

多项研究表明,设计得当的艺术环境能为患者减轻焦虑、缓解紧张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心态更积极,甚至加快身体恢复速度、减少止痛药使用剂量。

此外,艺术有时还能辅助医生诊断病情。比如在临床心理学领域,自画像和“房树人”主题绘画都是经典的心理投射测验疗法,能够展现患者心理状态。

艺术疗愈,前景可期。(本报记者 陈静文文/图)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5月12日第11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