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一个人 逛一座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16:16:00    

陈彪如,著名经济学家,主要著作有《什么是凯恩斯主义》《国际金融概论》《国际货币体系》等,合著有《人民币汇率研究》《国际金融论文集》等,译作有《宏观经济理论》《现代经济学导论》等。陈彪如早年留学哈佛大学专攻经济学,1946年回国后在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东吴大学、震旦大学等校的经济系任教。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他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执教。

探索经济治国之路

重庆南路280号(震旦大学旧址) 新民晚报记者 金晶 摄

陈彪如1910年12月生于湖北孝感,9岁随全家移居周口店,同时进入私塾受传统文化教育。5年后,他进入河南信阳的中学接受新式教育,并于19岁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4年本科之后,陈彪如考入研究院继续深造,但是只读了一年便因家庭负担关系,不得不中途辍学参加工作。

抗战爆发后,陈彪如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4年,他获得留学美国的机会,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专攻经济学,从此走上研究经济学的道路。当时正是西方“大萧条”之后经济重新复兴之际,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经济学派逐渐壮大,而国内学界还停留在马歇尔经济学时代,陈彪如对新兴学派兴趣浓厚、悉心钻研,也为日后写下《凯恩斯就业理论的批判》《什么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经济学》等著作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在研究中,陈彪如也认为一些经济学家并不了解现实世界,凯恩斯的理论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为出发点的,并不适合经济落后的国家。关于中国的经济问题,他认为要在评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对症下药,改变中国经济的落后面貌。

经过两个春秋的苦读,陈彪如获得硕士学位,1946年回国,受聘为暨南大学经济系教授,不久后兼任经济系主任。经济学家伍柏麟1947年考入暨南大学,曾师从陈彪如教授学习经济学。对于这位从美国带回凯恩斯学派理论的恩师,他曾回忆说正是陈教授缜密的思考、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条理、通俗的语言、严谨的学风,培养起了自己对经济学的兴趣。

1949年至1952年期间,陈彪如历任复旦大学经济系、东吴大学经济系教授及震旦大学经济系教授,办公地点也在杨浦江湾、虹口昆山路和重庆南路280号之间辗转。

创立国际金融学科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陈彪如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历任政治教育系教授,经济系教授、系主任,世界经济研究室主任,远东国际金融学院名誉院长等职。他是中国最早研究和传播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学者之一,也是我国国际金融学科的开创者和领军人物。对西方经济学说,陈彪如认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应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对其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陈彪如同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着重探索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提出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设想,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论证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

1977年之后,陈彪如开展国际金融研究,成立了世界经济研究室,建立硕士研究生点,后来又建立世界经济博士研究生点,在全国招收了第一批国际金融博士生。他带领一批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率先开展国际金融研究,创立了国际金融学科体系。1987年受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陈彪如完成了高校文科教材《国际金融概论》的编写任务,次年出版,标志着陈彪如教授独具特色的国际金融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陈彪如曾经表示,他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爱因斯坦说过的:“科学研究好像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