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劳模过“五一”|跟着全能工匠雕琢大国重器
(视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哲 刘柳)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林晶 通讯员 潘万奇 胡鹏
“节日期间还在坚守岗位?”“任务紧急,有一台盾构机要在5月9日发货,3日前要完成钻孔的加工任务。”5月1日上午9点,记者走进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的中铁科工集团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厂区,身着橙红色工作服的陈汉龙匆匆赶来,拿出一顶安全帽给记者戴好,一同走进机加工车间。
33岁的陈汉龙,是一名掌握车、铣、钻、镗等全工种技术的全能型工匠,今年刚刚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陈汉龙(左一)向年轻工人传授技能。(通讯员 胡鹏 摄)
车间内,—台巨大的盾构机被拆卸成数万个零部件,工人们正准备给盾构机中心环钻孔。“胎架一定要调好水平,核对好钻头规格和丝锥,控制好钻孔的大小和深度。”陈汉龙叮嘱,胎架不调平,会导致钻孔和螺纹达不到要求,最终会影响盾构机的使用。
“加工工件时,要用手摸感知粗糙度,眼睛紧盯刀纹,一丝一毫的尺寸之差都会对产品造成极大影响。”在陈汉龙的指导下,记者尝试学习用车床加工零件。接过他递来的圆柱形铁块,记者右手猛地一沉,差点没接住。“这个有七八斤重,每次都像举杠铃。”陈汉龙笑着说。
量尺寸,夹住,拧紧,转动,再拧紧。每个环节记者都要试两三次,才能成功。陈汉龙则是一步到位,调整转速,轻摇机床,开始加工,整套动作如行云流水。他介绍,这还只是最简单的机床加工操作,要加工更精密的零配件,需要成千上万次的练习。
机械加工的零部件多如牛毛,要求不一,一些“大国重器”对精度要求极高,加工难度极大。“不懂就要学,不会就要问。”陈汉龙有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的习惯。工作中但凡有疑问、有难题、有错误、有亮点,都会随时记下来,闲下来就对着笔记思考钻研。他拿出自己的四个笔记本,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地写满了难重点,足足有十几万字。
依托这本笔记,陈汉龙在实践中创造出“陈汉龙加工法”,包含“超大型回转体立车加工操作法”等10项先进操作法和30余种工装夹具,攻克了多项高端装备制造“卡脖子”技术难题。他带领团队将三峡电厂水电机组核心部件的平面度、平行度提升至0.02毫米,连续8年保障了三峡电厂水电机组的稳定运行。

陈汉龙指导工作室成员工作(通讯员 胡鹏 摄)
从工人到机加工车间班长,陈汉龙从未离开过生产一线。他每天的步数显示,一天走两万步是常态,忙起来多达四万步。他还牵头成立“陈汉龙创新工作室”,把钻研多年的技术工法经验分享给年轻人。“随着智能化的机加工设备越来越多,对工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陈汉龙说,希望通过工作室“传帮带”,打造一支实战经验丰富、创新活力充沛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不断挑战和雕琢“大国重器”的极限精度。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
2025-05-04 09:01:00
-
2025-05-04 06:41:00
-
2025-05-01 21:34:00
-
2025-05-01 16:35:00
-
2025-05-01 12:54:00
- “让中国老年人眼睛亮起来”——辽宁省慈善联合总会联合爱尔眼科共同启动2025年辽宁省春季“银发复明工程行动”
- 湖南道县:春耕好时节 早稻育秧忙
- 广安市二级巡视员王小兵 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 “花开时节逛咸阳”——2025咸阳市赏花季系列活动暨“花开礼泉·杏福有约”赏花季正式启动
- 山东威海5岁男童被殴致死案未当庭宣判,生母庭审中致歉
- 每年仅60元!“熊孩子”闯祸最多能赔几十万
- 5:1:2驳回弹劾!韩德洙复职,尹锡悦也能“无恙”吗?韩国迎来关键一周
- 华为上汽合作鸿蒙智行“尚界”品牌被曝计划4月10日发布
- 新航季 南航在吉航线全面升级 持续助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
- iPhone17惊艳设计实锤 iPhone15价比老人机创历史